点击链接看前篇:聚创优配
(前面所有篇目都可在这链接中找到)
若论崛起过程之传奇性,无人能出之右。这位红四方面军的猛将,1937年到晋察冀军区工作,居然一直在随营学校工作,当教导团长,而没有到一线野战部队指挥作战。这冷板凳一坐就是八、九年之久。
不过郑维山并没有破罐子破摔,自己用心琢磨用心积累,后来出山之时居然练就一身本事,几乎是出道即巅峰,盖过了晋察冀所有纵队司令。
一、干电池的战略思维
郑维山于1947年6月任整编后的3纵司令,辖7、8、9旅。
郑维山对于集中兵力作战的认识,和黄永胜略有相似之处。但他说的更委婉,考虑的更全面。
黄永胜更着意于不能集中兵力作战,到处被动应付。似乎应甩开根据地的包袱,把伟人不计一城一地得失的思想贯彻到底。然而解放战争之初,真的可以随意抛弃根据地吗?
郑维山则认为,晋察冀军区把9个野战纵队分成两面,第一野战军4个纵队放在北平以西,对付傅作义和北平国军,主要是保卫张家口一带核心解放区。第二野战军5个纵队放在平北、冀东、热河,对付国军向热河一带进攻,配合我军抢占东北。
郑维山评价说,这种部署是分兵御敌,是保守的、被动的。但是,从晋察冀军区担负的任务看,这又是必要的、正确的。此论出自郑维山中将的作战笔记《从土地革命到抗美援朝》。看似两面都说好,说了个中庸大道等于没说。但笔者以为郑中将是话里有话的,有些未尽之意并没有说透。
两者的评论要深入地、全面地看。黄永胜的评价,是其子后来写的传记聚创优配,出版于2010年,当年晋察冀的主要领导人都已谢世,评论当年自是少了许多顾忌。郑维山的作战笔记撰写时还有不少当事人在,字里行间有许多放不开。
从中更能看出郑维山的可贵与尊重事实,尽管他在奥运期间也受过一定挫折,心气有些消沉。
郑维山道出的难处,也是当年聂帅无法很好解决的大难题。
保住张家口核心解放区,是生存问题,必须解决。但出兵热河、支援东北,又是中央定下的政治任务、战略拓展任务,不干又不行。没办法,只能两面分兵。
聂帅的应对是被动的、套着枷锁的,小黄将军的态度是自由的奔放的带有鲜明个人色彩的,但考虑并不全面。
郑维山的思考是带有探索意义的,除了两面分兵和甩开根据地机动作战,是不是还有中间路线呢?
答案肯定是有。
1946年在晋冀鲁豫和华中军区,大都面临同样的形势。这两个军区都做的比较好。刘邓主力一直在冀鲁豫一带机动作战,兵锋一度越南陇海铁路线打到皖北重镇亳州。既保住了核心根据地未失,又能向国军重兵把守的城市发动攻击,比如临浮战役、上党战役、邯郸战役等等,还能在野战中打出定陶战役、羊山集战役(此战时间有点宽泛,是1947年7月的事)这种全歼国军一个整编师的漂亮仗。
刘邓大军野战主力只有6万多人(2、3、6、7纵,1纵在晋察冀,4纵配合晋绥作战),远少于晋察冀部队,而且也分兵了,面临两个方向国军的压力,照样打的挺好。
刘帅的指挥思路既不是甩开根据地不管,太行太岳等老根据地一直没丢过;也不是分兵死守,在鲁西南杀得七进七出,十几倍于刘邓主力的国军就是奈何不了刘邓。龙凤战役,刘帅以敌我相当的兵力硬扛邱清泉第5军和胡琏整编11师,与之相类的战例有东北民主联军死守四平硬扛新1军、新6军和71军,孟良崮战役华野对战5、11、74师三大主力。时势有不同,但刘林粟三位都能在绝境中分别找到不同的办法,这就是水平。主动应招,而不是被动应对。
二、3纵的成色聚创优配
冀中部队一共组建了5个旅,分别是纵队的11、12、13旅,黄寿发纵队的1、2旅,两个纵队分属于第一、第二野战军。
说到这里也是挺难理解的。
9个野战纵队,总体上分两野战军,一个顾东一个顾西,有现实需求。但同一个军区的野战纵队却要分两个方向,这是出于什么考虑呢?
或许有地理相近的因素?冀中军区和东西两个方向去各有接壤之处?就像冀晋纵队一样也是劈成两半。
但从两个冀中纵队的领导成员配置上,似乎聂帅并不是成立两个独立纵队的考虑,杨成武纵队的领导构成是司令员杨成武、政委林铁、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志民、副参谋长陶汉章,黄寿发纵队领导构成是副司令员黄寿发、副政委帅荣、参谋长刘秉彦、政治部主任谭冠三。李志民不久即任纵队政委。
更像是一个整体的领导班子分成两部分,执行两个方向的任务,时机成熟后要重新聚成一个大纵队。
后来整编,聂帅又格外偏爱格外照顾,把从延安来的教2旅的5团、独立团(是原来晋察冀部队)编入3纵。杨成武大施经纶之手,从陈正湘纵队弄过来一个成熟的旅。一番操作,把几乎全是新兵、游击队的3纵底子加厚了一些。
到1947年初,人凑齐了,有一个大纵队的数量,质量仍谈不上强。
众所周知,一支部队的战斗力构成,有如下主要因素:
1.指挥员的军事水平。
2.正规化的组织水平。
3.科学的技战术训练。
4.健全完善的供应保障条件。
5.部队的凝聚力、士气、内部关系、协同作战熟练度等。
6.充分的、多种类型的战斗经验。
以及其他。
杨成武上将回忆当年3纵作战,他极力向聂帅争取打大同集宁的任务,为了锻炼部队。
冀中军区是被日军残酷扫荡导致主力撤离后,几乎重新建立起来的,各种支撑条件都很差,部队主力都是刚刚招募的新兵或是县大队这种成色。部队没有统一的军装,作战没有经验从零开始摸索,尤其缺乏攻坚经验、缺乏运动战经验,遇到强硬对手很难打出什么战绩。
比如杨成武回忆提及的,一个团的指挥所触雷被炸死大半。说出来真是触目惊心。
未完待续。
天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